導讀 iINTRODUCTION
摘要:針對我國建筑裝配式建筑住宅產業化發展問題,通過構建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結構模型,分析了產業鏈運行機制;運用博弈論方法,闡明了產業鏈存在 PC 構件生產和裝配式建筑產品銷售兩個關鍵節點。研究還發現,政府對產業鏈內部和外部的干預對產業鏈發展具有驅動作用,能夠促進預制構件廠發展,維持產業鏈運營穩定,提高裝配式建筑產品市場競爭力。 最后,還根據關鍵節點的特點及其上下游關系和產業鏈的驅動原理,從內部管理和外部完善裝配式建筑產業鏈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對促進裝配式建筑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產業鏈;關鍵節點;驅動力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行業也得到了穩定持續的發展,但我國建筑產業化尚處于起步階段,屬于粗放型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建筑業“十二五”規劃提出要積極推動建筑工業化,而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正是實現建筑工業化的途徑 [1] 。 根據研究發現, 產業鏈的發展是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核心問題。 本文通過一系列研究,進而明確產業鏈主體,尋找出發揮核心作用的關鍵節點, 明確何種驅動力才可以使產業鏈結構上各生產要素有機聯動起來,從而實現建筑產業化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展; 并給出相應意見為解決裝配式建筑產業鏈過站過程中的瓶頸,爭取為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提供幫助。
二、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以及低碳經濟的提出, 面對建筑業高耗低效的行業特點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迫切需要, 建筑工業化與 PC 建筑重新成為建筑領域發展的熱點, 近年來受到業內的廣泛關注 [2] 。 我國住宅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初有成效,形成向上發展的趨勢,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工程質量有保障,成本比傳統的全現澆混凝土建筑要低;不斷推廣節能環保,促進我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但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住宅產業化出現地域發展不均衡現象。 一是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存在很多阻礙, 部分開發商和消費人群對裝配式建筑的認識還停留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 PC 建筑,質量上存在隱患;二是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具體性政策支持和可實施調控手段推進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的發展; 三是階段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未形成一定規模,造成成本過高,超過各參與方的承受能力;四是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各參與方協調力不足,未形成健全完善的產業鏈。這些阻礙需要盡快解決,以推動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發展。
本文著重從產業鏈的角度進行分析, 明確產業鏈的主體,打造健全完善的建筑產業鏈,實現產業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展, 促使產業鏈能夠有機聯動起來。現行的產業鏈中很多關鍵節點存在阻礙,未明確什么樣的驅動力可以使產業鏈能夠聯動起來。 傳統的產業鏈已經不適合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的發展了,需要改進,甚至采取重組的方式形成適合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發展的產業鏈。
三、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鏈結構及關鍵節點分析
(一)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鏈結構分析
通過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綜合深入分析,根據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運作中各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及預制構件的流向, 構建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鏈結構模型,如圖 1 所示。
圖1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鏈結構模型
圖 1 可見,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鏈包括房地產企業、預制構件加企業和施工企業三大內部主體,以及政府和技術研究機構兩大外部主體, 在整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運作過程中, 政府處于核心主導地位。 即整個產業鏈模型運作流程在政府對房地產企業的有效激勵下, 有效促進作為產業鏈源頭的房地產企業,開發更多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新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鏈對產業鏈上各參與方的集成要求更高,需要各參與方的有機協調。首先由設計院根據現行的裝配式建筑設計標準進行建模, 然后建材商根據建筑產品的設計要求提供原材料, 預制構件加工廠則根據設計院提供的構件模型投入原材料以工廠化方式大規模生產預制構件, 中間委托物流公司根據現場施工進度和預制構件廠生產構件進度進行預制構件的運輸, 施工企業通過高度機械化的施工工藝完成現場預制構件的裝配來完成建筑的施工, 最后由專業服務團隊完善產品的銷售運營管理等[3] 。 通過上述的工作流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全過程的設計、生產、運輸、施工、銷售和服務等環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即新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鏈。
(二)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鏈關鍵節點分析
產業鏈關鍵節點在整個產業循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產業鏈關鍵節點運行受阻,則產業鏈必將斷裂,從而遏制產業健康持續發展[4] 。 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關于規劃、設計、構件制作、施工、質量驗收等過程的相關標準和規范。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發展遲緩, 在整個產業鏈運作過程中存在兩個關鍵節點,即 PC 構件生產階段和銷售階段。
1.PC 構件生產關鍵節點
PC 構件生產即需要設計院提供標準圖紙,設計模具,投放原材料制作預制構件。 2013 年元旦,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 隨后各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措施[5] 。 目前,國內已經建成的預制構件廠有沈陽中南宇輝、浙江寶業、安徽固得美、上海下沙等企業,可是很多待開發的項目原本打算采用裝配式技術, 可是最終還是采取了傳統的全現澆混凝土建造技術, 致使工業化進程不能正常有序的推進。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是經濟因素,包括成本因素和收益因素(圖2)。
圖2 PC 構件生產關鍵節點
從成本角度分析,按照現有的技術和標準規范,采用傳統現澆建筑是成本最小的建造方式, PC 構件及安裝費用較高是導致裝配整體式建筑的土建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 [6] , PC 的成本受到相關稅費、生產規模、設計施工是否一體化、定制式生產還是通用式生產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 [7] 。 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出臺的相關激勵政策激勵力度不足;第二,沒有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從而導致 PC構件的土地、廠房、設備及模板的攤銷費用所占比率居高不下, 固定成本在裝配式建筑成本中所占的比率偏大;第三,目前還未形成完善的技術體系,生產工藝較為落后, 而且仍沒有出臺行業統一的定額標準。這些原因造成了裝配整體式建筑工程成本較高。
從收益角度分析, 根據現階段裝配整體式建筑行業的發展現狀, 人類對建筑形式的創新與改善會引起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 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的不對等, 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通過外部效益轉嫁給社會。然而,每個建筑公司都會在現階段自己盡量選擇傳統建筑形式,希望別的公司多使用裝配式建筑,而獲取社會效益。 基于這種行為,從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 理論來分析如圖 3 所示, A 和 B 都是建筑公司,若 A 和 B 都對選擇傳統建筑形式,則各自收益均為 0 :若一方選擇裝配式建筑,一方選擇傳統建筑形式,則選擇裝配式建筑的一方獲益 n ,選擇傳統建筑形式的一方獲益為 m ,且由于外部效益可知 m>q>n ,則對于建筑公司 A 和 B 而言,無論對方選擇裝配式建筑還是傳統建筑形式, 其占優策略都為傳統建筑形式, 即理性的建筑公司對建筑形式的選擇均衡策略為(傳統建筑形式,傳統建筑形式)。
圖3 建筑公司對采用裝配式技術的效益博弈
2. 裝配式建筑銷售關鍵節點
裝配式建筑產品的市場銷售率直接關系到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完整。 雖然政府現在正在積極推廣并且大力扶持, 不過裝配式建筑仍然得不到市場的認可,這樣很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而無法使裝配式建筑得以推廣。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產品銷售市場不樂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第一,產品生產企業以銷售產品為主,缺乏工程應用的必要環節, 造成一定程度上產品與住宅建設脫節,產品使用與工程技術脫節,致使工程質量難以保證,質量問題的責任難以追究。
第二,消費者認識不到位,很多消費者不了解建筑產業化,不愿意購買產業化住宅,主要是因為對其質量抱有懷疑態度; 產業化建筑物實際生產成本不但高于消費者心理承受范圍, 也高于房地產開發企業心理定位。
第三,近年來,我國建筑企業進入轉型期,建筑工業化再次快速發展, 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針對住宅產業化都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政策并明確了相關的指標要求。 但是,房企參與度不高、可行性技術較少等問題依舊困擾住宅產業化的發展, 加之近期樓市的下行,業內人士對于“住宅產業化”這一房地產升級轉型新方式的持疑態度有所增加。
第四,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在促進建筑產業化方面相關配套政策不足, 雖然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政策, 但還未解決制定何種具體政策促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如何落實已有政策,以及如何組織協調等問題。
四、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產業發展的驅動力
(一)住宅產業化產業鏈內部驅動力
1. 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統一標準
為加快住宅產業化的發展,解決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很多設計、施工、構件加工企業都有技術盲點,不少單位還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工程的設計、施工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制定相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成為當務之急,因為標準化就是重大瓶頸之一。雖然建筑行業提倡住宅產業化, 把住宅作為產品看待,并且到工廠生產線上制造住宅,卻不按照產品標準來編寫, 至今仍然拒不執行 GB/T20000.2-2001 的技術標準。 如果我國建筑可以采用或等效采用國際先進的建筑標準與規范, 那么我國住宅產業化絕不會像現在這么艱難。
2. 產業集群發展
Hamel ( 1989 )、 Olive ( 1990 )、 Galaskiewicz ( 1995 )認為由于企業自身資源有限, 不可能有完成整條供應鏈生產和銷售的能力, 但是通過企業之間建立非競爭性合作聯盟就可以很好地克服企業自身資源和能力有限的局限性,使雙方合作達到各自的目的 [8] 。各個參與企業可以通過培育集開發、產品策劃、規劃、科研、設計、構配件生產、新型建材與產品制造、建筑工程總承包、裝飾裝修、物業運營管理于一體的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整合工業化設計、構件及部品生產制造、裝配施工、全過程信息管理的全產業鏈資源,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參與,形成“一條龍”式的建筑生產與經營管理模式。這樣,可使各自的產品有較好的包容性和延續性,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將刺激更多的企業進入裝配式建筑市場, 促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9] 。
3. 技術創新,推廣信息化技術
裝配式建筑可以采用“互聯網 +BIM ”模式,設計單位運用 BIM 技術可以設計二維圖紙和三維圖紙,便于工人現場施工,還可以通過碰撞檢查,提高設計的準確性,減少設計變更,減少后期現場預埋件和鋼筋的安裝錯誤;預制構件廠提高工業化程度,可以減少資源的消耗,提高構件的精確度,使得構件部品能夠批量生產;施工企業可以利用 BIM 技術進行施工模擬,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工期延誤,并且現場實現高度機械化裝配; 各參與方運用互聯網建立信息平臺, 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和正確率, 減少索賠糾紛。通過逐步應用于裝配式建筑的設計、生產、施工、裝修和管理全過程, 可以帶動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發展,有效推動建筑行業加快轉型升級。
(二)政府對住宅產業化產業鏈的外部驅動力
1. 加大采用財稅激勵政策支持力度
很多開發商不愿冒著增加技術和提高額外成本的風險去開發裝配式建筑, 只依靠民間房地產公司是不可能將裝配式建筑推廣開來的, 政府在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主導作用。 稅負水平與創新產出呈負相關關系, 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對建設單位和預制構件廠在裝配式建筑方面的創新研究所產生的費用進行稅前抵扣, 加速構件廠里制作設備的折舊和更新; 應該重點支持我國裝配式建筑上游原材料供應企業和零部件加工企業在創新研究上的稅收優惠,并采取一定的稅收激勵措施;對于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下游, 應重點支持裝配式建筑產品的創新和市場的開拓,實行低稅率鼓勵并予以稅前抵扣,從而增加企業的科技投入,更加有效地用于創新 [10] 。
2. 加大產業鏈上關鍵點政策支持力度,以公共
產品開發為龍頭帶動整體自主創新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尚處于初級階段,政府處于主導地位,在推出政策紅利的同時,也采取相應強制措施,引導和規范裝配式建筑的發展。保障性住房與市場中商品房比較起來, 與裝配式標準化的特點更加緊密契合。因為保障性住房的建筑結構簡單,建設規模大,采用的戶型偏小。政府可以大力推廣裝配技術應用于保障性住房中, 充分發揮裝配式建筑的規模化生產與規模化經濟效應, 同時在產業鏈關鍵點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項目審批、規劃管理、財政補貼、土地供給和信貸供應等政策杠桿,建立較為完善的激勵機制, 促使企業自覺進入裝配式建筑開發市場,進一步完善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形成企業自主加入裝配式建筑市場推廣的內部驅動力。
3. 提高各方認可度,推廣裝配式建筑
政府相關單位可以利用媒體向建筑企業和消費者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政策導向,組織學習裝配式建筑活動,舉辦示范工程展覽會,加深產業鏈上各參建方和消費者對裝配式建筑的了解。 政府加強監管力度, 督促建設方在保障裝配式建筑質量的基礎上突出特色優勢, 從而吸引社會上各類消費者購買裝配式建筑,達到推廣裝配式建筑的效果。
五、總結與展望
(一)總結
本文從產業鏈的框架結構方面對裝配式建筑產業鏈進行分析, 找出 PC 構件生產節點和裝配式建筑銷售節點為關鍵節點, 并對其產業驅動力進行研究; 根據關鍵節點的特點及其上下游關系和產業鏈的驅動原理, 從內部和外部研究如何形成完善的裝配式建筑產業鏈進行研究。
預制構件加工廠應該加強生產制作環節的質量控制,完善技術研發機制,加強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的長遠戰略合作, 推動構件加工廠自身發展, 從而為建筑市場形成良好的建筑生產與經營管理模式。
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 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統一技術標準, 根據標準規范嚴格把控裝配式建筑建造過程中質量隱患, 建立較為完善的政策激勵制度,加大宣傳力度,推廣信息化技術,引導各參建方積極加入裝配式建筑產業鏈, 解決生產和銷售兩大關鍵節點障礙問題, 充分發揮裝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高安全性、高質量、環保節能等優點,從而促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環境。
(二)展望
目前, 我國對于裝配式建筑的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還有很多問題未解決,雖然本文構造了一個符合市場需求的裝配式建筑產業鏈, 并提出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具體的建議,但還未應用于市場,還有待于在以后的學習或工作中, 對本文所提出了的建議進行繼續研究,并應用于市場實際運作中。
另外,發展裝配式建筑是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也是未來建筑業改革的重中之重, 不僅需要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的理論研究, 還需要建筑業各參與方從思想上給予重視,也需要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立專門的課題組,進入市場調研,支持和配合建筑各參與方。只有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上下游的齊心協力,才能真正對傳統建筑業進行改革, 促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超辰,徐霞,張莉,王森 . 我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發展的 SWOT 分析[ J ] . 建筑經濟, 2015 ,( 2 ) .
[2] 齊寶庫,王明振 . 我國 PC 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J ] . 建筑經濟, 2014 ,( 7 ) .
[3] 王利 . 建筑工業化住宅探討 [J]. 山西建筑 .2014 , 17.
[4] 高青龍,謝龍 . 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鏈關鍵節點及產業發展驅動力研究[ J ] . 生態經濟, 2014 ,( 6 ) .
[5] 紀穎波,李曉桐 . 建筑工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J]. 施工企業管理, 2014 ,( 5 ) .
[6] 李麗紅,肖祖海,付欣,楊學會 . 裝配式整體建筑土建工程成本分析 [J]. 建筑經濟, 2014 ,( 11 ) .
[7] 李麗紅,耿博慧,齊寶庫,雷云霞,欒嵐 . 裝配式建筑工程與現澆建筑工程成本對比與實證研究 [J]. 建筑經濟, 2013 ,( 9 ) .
[8]B Ramasehan, Puay Choon Loo. Factors Affecting a Partner ’ s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c Business Alliance Some Singaporean Evidence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8 ,( 7 ): 443-458.
[9] 張書航 . 完善全產業鏈模式,促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發展[J]. 住宅產業, 2014 ,( 11 )
[10] 李磊 . 基于產業鏈的自助創新的政策支撐體系研究[J]. 產業經濟, 2011 ,( 1 ) .
[ 責任編輯:陳齊芳 ]